close

昨天得知碩的幼稚園同學得了川崎氏症
我會得知川崎症是因為在幫小孩保險的時候,保障的內容有特別針對小孩容易發生的幾項病症,住院理賠有額外多賠
因為對川崎症這名詞覺得很好奇,就多問了保險員一下

後來迷上的"流氓醫生"(公視叫"怪醫豪斯")
裡面也有提到川崎氏症
都是發病症狀很嚴重的才會轉到豪斯醫生的手上
所以我聽到碩的同學得到
心理一陣震驚
那是種不可忽視的病
而且直攻心臟,攻擊器官的速度非常快

去接碩下課的時候,剛好那OO的媽媽正在跟老師說話
前幾天就聽碩在說OO去洗胃,所以都沒有來上學
我本以為碩亂說話 (怎麼孩子會知道"洗胃"這名詞??)
所以我也插了一腳聽那媽媽說了有關這回孩子生病的始末

他說,孩子一剛開始是反映,喉嚨那邊腫腫腫痛痛的
媽媽以為是扁桃腺發炎,也怎麼不在意
到了當天晚上,就高燒,燒到39.5以上
帶去看醫生,由於症狀不明顯,醫生也是以感冒去治療
但隔天又是一直高燒,孩子也一直反應腳那邊會痛
媽媽覺得不對勁,於是又帶去給另一個醫生看
第2次帶去看的那醫生就警覺性較強
醫生懷疑是"川崎氏症",但他是小診所無法明確診斷與治療
於是開轉診單請他去大醫院,還推薦"免疫專科"的醫生
並與該醫生聯繫,送醫後並與心臟專科三方做電話會診
(我真覺找到好醫生是福氣阿...)
由於症狀跟很符合典型的川崎症,須靠注射"免疫球蛋白"來治療
一劑就要50000元
雖然政府健保有補助,但規定是要到第5天才能注射
於是他們等到第5天一早便注射做治療

OO媽媽說,那種病真的很恐怖,對攻擊血管,使其脹大
OO生病時,嘴唇脫皮至少有8層,一層一層脫落,血就這樣從嘴唇中間滴下來
期間有次要去上廁所時,下床走路一用力,鼻血就這樣從鼻孔裡像水龍頭流出來
發病途徑不明,是屬於自體免疫的問題
不會傳染,小男孩會比小女孩高
初期會跟感冒症狀同,但川崎症典型症狀有草莓舌,所以也會誤判成腸病毒
(草莓舌就是舌頭成白色,上面有紅點)
持續高燒39.5以上
摸脖子兩側會腫大(應該就是醫生說的淋巴腺)
四肢軀幹有紅疹子
心臟專科有用超音波照心臟附近的血管,說OO診斷的早,所以血管擴大程度還算不嚴重,只比一般血管腫大多1.2MM
OO住了8天院
昨天已經去上學囉
希望大小孩,小小孩,都能健健康康阿
.........................................................................................................................

我有搜尋到一些相關的資料

與感冒相似的川崎氏症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紀鑫)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尤其兩歲以下幼兒最多,佔全部病例一半。由於初期時和一般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區別診斷,所以若發現小孩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等,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小杰今年兩歲,一個月前隨媽媽回越南探親,七天前回國後就一直發高燒,起初有輕微流鼻涕,陸陸續續去看了幾次醫生都沒有好轉。今天早晨小杰起床後就不能走路了,而且脖子因會痛而無法轉動,媽媽心急地趕緊帶小杰到醫院。檢查時發現小杰右邊脖子有個約2公分大小的腫塊,身上出現蕁麻疹樣的紅斑,腳指紅腫,媽媽以為是醫生給他吃藥過敏,經詢問發現,小杰一開始時,眼睛曾出現類似兔子的紅眼睛,嘴唇則像塗了口紅一樣的紅,醫師告訴媽媽小杰應是得了川崎氏症,需要住院治療……。

好發五歲以下幼兒

川崎氏症又叫做川崎病,或是「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是由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的病例,患者持續高燒、眼結膜充血、嘴唇泛紅、乾裂、舌頭呈草莓狀、頸部淋巴腺腫大、手腳掌紅腫,到了1967年,共提出了50餘病例報告,此後各國學者也陸續有病例提出,遂將此病稱之為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50例左右,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夏天最多,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多1.5倍,兩歲以下的寶寶占全部病例的一半,所以這是嬰幼兒相當重要的一個疾病。

引起川崎氏症的真正原因目前雖尚未被證實,有人認為川崎氏症的致病源,很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比較傾向是由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具有特定體質的病童,而由超抗原所引發的免疫發炎反應。所謂超級抗原是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外毒素,直接作用於淋巴球或抗原呈現細胞,而引起過度激發的免疫反應。

常見的診斷依據

如果病童有突發性的高燒,持續五天以上,加上下列五項中,至少其中四項符合才可診斷:
1.手腳常出現紅腫的現象,仔細觀察常可以看到手腳的末稍有變紅且發脹。
2.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如: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
3.兩眼的結膜會充血,但是沒有分泌物。
4.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咽喉的黏膜也有泛紅現象。
5.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約1.5公分大小)。
川崎氏症臨床上出現的先後依序為發燒、口腔黏膜變化、多形性皮膚紅疹、淋巴結病變、結膜炎及四肢變化,另外也要排除已知的類似疾病,例如猩紅熱、腺病毒感染等。

川崎氏症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而引起血管炎的病變,在全身各器官組織造成明顯的臨床症狀,例如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膿尿、膽囊水腫、腸道假性阻塞,BCG 接種部位紅腫及肛門部位脫皮(台灣地區尤其常見)。其中BCG 接種部位的反應,在一些新生兒常規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

易引起心臟血管併發症

川崎氏症在急性期的所有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黏膜、皮膚、淋巴腺病變,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可怕的是其所引起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台灣自民國67年以來,目前已累計超過5,000例,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心臟血管系統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發病一至三週時(平均約十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小於兩歲、貧血、白血球大於3萬、發炎指數較高、發燒超過二週、低白蛋白、心包膜積水等。冠狀動脈瘤約有八成會在一~二年內消失,特別是常見的直徑小於8mm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

至於直徑超過8mm以上的巨大冠狀動脈瘤,日後追蹤經常無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瘤破裂 。然而,本症被發現僅約四十年,這些病人長大成人後,有何長期的後遺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靜脈注射合併阿斯匹靈治療

雖然川崎氏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但在治療方面,自從靜脈免疫球蛋白引用之後,效果卻相當的突出,目前認同的治療方式,是高劑量單次注射靜脈免疫球蛋白(2 gm/Kg),合併阿斯匹靈(Aspirin)於急性期發燒時使用,用以退燒及減輕發炎反應,通常於急性期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80~100 mg/Kg/day),用以抗發炎與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而退燒後改以低劑量阿斯匹靈(3~5 mg/Kg/day)長期使用,持續到血小板及紅血球沉降速率回復正常。

在三個月內確定冠狀動脈正常,則考慮停藥,在發病十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可將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降至2~5%,並將巨大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降至1%,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若冠狀動脈瘤一直存在,則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患童需注意預防接種

因川崎氏症在初期時和一般的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加以區別診斷。川崎氏症並無專一的實驗室檢查,若小朋友已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常規血液檢查多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因川崎氏症曾經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孩子,之後的預防接種,對於活性疫苗(如水痘或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應於十一個月後方可接種。其他的不活性疫苗則不受影響。反過來說,如果接種了這四種疫苗以後,在兩星期之內,因川崎氏症注射了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就需要再補打疫苗,超過兩星期以上的話就不需要補打。

(詳文請見2007年八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這裡也有其他部落客整理的詳細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jw!tWKFyTmQBQNpSjfj5H9rmgluwUepIBk-/article?mid=1047#
家裡有5歲以下小孩都需要注意知道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range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