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碩的幼稚園,我去上了學校第一次的座談會
果真如主任所說的,收穫滿滿
趁現在還記憶猶新,趕快將寫出來

先來上課是他們的人文藝術韓老師
他先解釋人文藝術教育的想法跟概念
先擷錄她發的單子上的一些文字
‧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人』從小學習認識自己,並與社會連結互動,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藝術教育正是幫助兒童從具體思維進入抽象思考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將來才有能力解決自己生活與心靈的困境,編織未來夢想的勇氣。
‧孩子從3.4歲開始目光將轉向周遭世界的各種事物,所以畫畫的開始,也是孩子『發現』的開始。
‧從繪畫的過程中,孩子不斷的透過眼睛、語言以及雙手的操作,來感受自己的存在,並確認自己的能力。
‧所以繪畫教學並不是老師教學生要畫什麼?也不是學習藝術家的創作模式,而是幫助學生發現什麼!以及知道自己要畫什麼!
‧畫畫的內容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經由畫畫得到任何人無法給予的特殊經驗(自己的)。

之後她說到"思考"的重要
『你叫孩子畫一隻狗,畫一朵花,都比不上他"自己想畫"一個圓重要』
會思考的孩子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老師也提到,孩子在面對畫紙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一個階段,就是:我不會畫。
孩子對著畫紙,坐了好半天,什麼也沒花生,問了,答案就是他告訴你:我不會畫
老師怎麼說,老師說:不會畫就不要畫囉,先去看看別人怎麼畫,或是先想想那個物品長什麼樣子
一節課交白券,沒關係;過程的思考跟引導也是有收穫的
她舉了例,要孩子畫畫(或是依樣畫葫蘆),就像要大人畫梵谷的星空一樣,你覺得難不難?!
當然難囉,所以就用這樣的心情去看告訴你"不會畫"那個小孩,就能明白小孩當下的處境了

然後又說到,孩子進入幼稚園(同儕)有一個好處
孩子在家,接觸的是大人,孩子遇到的受挫感比較多
因為大人總是可以輕易的就達到目的
孩子見到他唯一可以模仿的對象太厲害,相對他自己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學會,所以受挫感較多
在學校裏(團體),同儕的能力差不多
所以孩子也容易比較到自己的能力在哪裡?
為什麼同件事,他會,我不會?這是一種思考
藉由眼睛的觀察來發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進而思索要怎麼做到
為什麼這件事我有比其他人厲害? 這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然而座談會主要是要讓家長了解學校目前正在上的課程跟其做法
每周2次的"主題"教學(韓老師強調是主題而非單元)
在教學上要:寬度、深度、純粹度
由一個主題延伸出去,激發讓孩子產生問題來發問,而不是由老師純粹教知識(認知)
『問話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寬度』
要"開放式"問話
課堂上不幫孩子動筆(動手)
畫畫自己來、剪東西自己來、黏貼東西自己來
我想這也是學校要教育家長的

另外,老師還說到我挺認同的,他說很多孩子來她那兒學畫畫,畫了1年,也看不出畫了個像樣的圖
他希望家長不要看孩子1.2年的程度進步,也不要期待孩子學了1年畫就可以畫出什麼驚艷的東西
孩子的扎根是深層的,是要緩慢的,要循序漸進
若只看表面的東西,想過了30年,依舊還是...一樣


學校有附一張有關情緒管理的好文 (節錄自親子天下雜誌2009年4月號)
『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察覺、認清自己的情緒』

裡面有個段落文章讓我很開心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中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是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安全情緒網』

阿~看到這段話,真是說中我心中的一直堅持卻無法口語表達出來的想法,而且非常貼切阿

另外一段也很有趣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換成生理反應。
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情緒詞彙也有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 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可以分辨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他的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但開始,就會漸入佳境。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唉~這一篇斷斷續續記錄,前後差了快2個月,真的有虎頭蛇尾的感覺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range17 的頭像
    strange17

    如此.這樣

    strange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